喘病证主要与肺脏关系密切,凡外感寒邪,内伤寒冷饮食,两寒相感,内外合邪,则可使肺失宣降,肺气不利而咳喘。但五脏六腑也可影响肺脏而咳喘。

故《素问·咳论》曰: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(喘),非独肺也。”

因肺主气司呼吸,肺朝百脉,与其他脏腑以经脉相通,故任何脏腑的病变,只要影响到肺脏都可发生咳喘。

 

01
 
肺脏咳喘

咳喘气逆,咳则喘息有声,甚则唾血,肩背痛,汗出(《素问·咳论》、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、《灵枢·五乱》篇)。

肺气不利则咳喘气逆,咳则喘息有声,甚则咳伤肺络而唾血。肺经行肩部,经气不利则肩背痛。肺主皮毛,肺气虚则汗出。
图片
 

针刺治疗时,取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和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,以此二穴补肺纳肾气以治咳喘。

 
02
 
肝脏咳

咳则两胁下痛,甚则不可以转动,转则两胁下胀满(《素问·咳论》)。因足厥阴肝经“属肝络胆,上贯膈,布胁肋”,故肝经病证有以上表现。

图片

临床上常取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平肝降逆,又取手太阴肺经之鱼际穴,以宣肺止咳平喘。

 

03
 
脾脏咳喘

气满胸中,喘息,咳则右胁下痛,隐隐牵引肩背痛,甚则不能动,动则咳甚(《灵枢·热病》篇、《素问·咳论》)。

因足太阴脾经“入腹属脾络胃,上膈……,注心中”,故脾经之气上逆犯肺则气满胸中,喘息。

 

王冰曰:“脾气主右,故右胁下阴阴然深慢痛也。”动则耗气,肺气不利则不能动,动则咳甚。

图片

治疗时,取足太阴经隐白穴,以健脾益气,取手太阴肺经太渊穴,补肺止咳平喘。

 

 
04
 
心脏咳喘

咳则心痛,喉中梗塞不利,疼痛(《素问·咳论》)。

因手少阴经“起于心中,出属心系”,故心气不利,咳则心痛,又因心经“起于心中,岀属心系,其支者,从心系上挟咽”,故喉中梗塞不利,疼痛。

治疗时常取手太阴肺经的穴位,如鱼际,手少阴心经的穴位,如少府等穴,以补心气,宣肺平喘。
 
05
 
肾脏咳喘

咳喘身重,腹大胫肿,腰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吐痰涎(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、《素问·咳论》)。

因足少阴之脉“以上腨内,出腘内廉,上股内后廉,贯脊属肾络膀胱;其直者,从肾上贯肝膈,入肺中”,故肾脏有邪,肾阳虚,肾不纳气,水液停聚,上泛于肺则见上证。

图片

临床上常取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的有关穴位,如太渊、三阴交、太溪等穴,以补肺平喘、健脾利湿治水肿,益肾填精纳气。

 

06
 
大肠咳喘

气满胸中,喘息和胁肋撑肤,胸中热,喘不能久立(《素问·缪刺论》、《灵枢·四时气》篇)。

 
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。手阳明大肠经:“下入缺盆络肺,下膈属大肠”,故邪侵阳明大肠经则可影响肺的宣发与肃降而见上证。
针刺治疗可取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穴和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、足三里穴,以调理胃肠之气机,温补中焦而止咳平喘。
 
07
 
小 结
针灸治疗咳喘病证,可收到较好的效果,现就其常用穴位、针刺手法小结如下。
治咳喘常用腧穴:天突、尺泽、太渊、列缺、肺俞、定喘、中府、膻中等。
针刺手法: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,针刺以泻法为主,或平补平泻,每日1次,留针20分钟,第10分钟行针1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
针灸治疗急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,其效果较满意,但对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或体质虚弱者,其效果欠佳。若采取针刺、艾灸、拔火罐等综合治疗方法,可提高疗效。患者积极锻炼身体,增强机体抵抗力,禁烟、酒等刺激物质,亦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。